编者的话:与“亚健康”类似的是,心理在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也有一个灰色地带——亚成熟。什么叫亚成熟?“扮嫩”就是亚成熟吗?人前老成、人后童真可不可取?听心理专家是怎么解答的吧。
“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,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……”台湾组合SHE的一曲《不想长大》唱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:他们对童话恋恋不舍,迷恋多啦A梦、蒙奇奇等;他们讨厌种种关系网,也懒得处理复杂的关系。近日搜狐新闻社区做的一项网络调查中,这种人被贴上了“亚成熟”的标签,占到70后、80后的六成。
那么,亚成熟究竟是什么呢?对此,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博士后黄峥认为,亚成熟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分水岭,而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即从很不成熟到很成熟的发展阶段。可以这么说,不成熟就像一个茧,不谙世事;而成熟就是一只蝴蝶,沉稳端庄。而亚成熟正是毛毛虫挣脱茧子,挣扎成长的过程。
在黄峥看来,搜狐网的调查比较全面地指出了亚成熟的方方面面。包括喜欢凭直觉做事,讨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;厌恶所谓的社会潜规则,有意不去遵守;喜欢自由随性的生活方式,不愿意稳定下来;初入职场时顶撞领导,伤及同事;不习惯跟社会接触,喜欢宅在家里或学校;口无遮拦,得罪了不少人;对工作盲目不满,总想快速升职、加薪,不成功就消极懈怠;叛逆长辈,坚持自己是正确的;沉迷网络、游戏、漫画、泡吧等;无端地否定一些事情;不想长大等。
又是什么让许多年轻人“将熟未熟”呢?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屠荣生指出,人在学校读书学习的时间被拉长了,从象牙塔进入职场后,难免会出现亚成熟,“孔夫子说三十而立,可似乎只有比尔·盖茨做到了。”黄峥也提出,外部社会变化很快,知识到手时已经变旧了,这无疑也延长了心理成熟的时间。另外,现代人缺乏历练。屠荣生说,成熟是磨练出来的,经济条件变好以致不知生活的艰苦,独生子女又缺乏与人打交道的经验,加之结婚年龄晚又推迟了心灵磨练的机会,才会促使“半熟”的出现。
不可否认,亚成熟是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,有其天真可爱的一面,但倘若总停留在其中,就可能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了。屠荣生指出,要从亚成熟走向成熟,最重要的是对员工进行培训,提高其心理素质。这包括提高情商,学习如何与人顺畅沟通;提高心商,了解自己的个性,具备自我调节能力;摆正好心态,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等等。另外,在教育过程中,需要老师增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。
“外熟里嫩”最理想
出门在外,总是不苟言笑,稳重成熟似乎是不变的姿态;而一回到家,就像撒了欢儿的孙猴子,无所顾忌。在搜狐网的“亚成熟”调查中发现,这种“里熟外嫩”并不少见,3327人中有52.3%的人选择“有选择的成熟,人前稳重,人后童真”。黄峥表示,在亚成熟中,这样的表现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。
他们在外的成熟和人后的童真都不是故意装出来的,而是一种心态的自然流露。“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足够健康的话,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。”黄峥说,我们可以把人后童真看作是一种适时的退行。从心理学上讲,当人遇到外界的刺激后,就可能退行到比实际年龄的小的那个阶段的心理状态。如果一个人在外面遇到了工作压力和挑战,他工作时全力以赴,而回到家中,或在最亲近的人面前,就可能用撒娇等方式来缓解压力。
黄峥提醒道,适时的心理退行最好表现在亲密安全的私人关系中,如夫妻、恋人、母女等之间,偶尔撒撒娇未尝不可。但退行要注意场合,在单位和同事面前,最好不要这样,否则会影响人际关系和工作前程。最后,黄峥建议这些人一定要严守界限,少在职场耍孩子脾气。
扮嫩其实是进步
刘萍已经30岁了,每天依然穿着粉红色的泡泡袖小上衣,蓬蓬的公主短裙,脚踩一双糖果色的可爱皮鞋。她听到别人暗地里议论自己“扮嫩”,总是振振有词地说:“我就是永远都要把自己打扮成小公主,这有什么不好呢?”
的确,在如今的社会,扮嫩已经不新鲜了,娃娃装、卡通发卡、圣诞老人靴都模糊了女性的年龄。历来被人们认为保守的老年女性,也有不少人都穿红着绿,成为了“俏夕阳”。对此,屠荣生表示赞同,但他也指出,人们需要将扮嫩和亚成熟区分开来。“社会越进步,人们穿的越鲜亮,这是正常的。”屠荣生说,可以说,扮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,只有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,人们才有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衣着。而亚成熟则是心理嫩,与外在衣着嫩根本不是一码事。
可见,扮嫩不仅是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,而且也让人心态更年轻。
但凡事矫枉过正都不好,扮嫩也一样,将外貌向更小的年龄打扮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和他人的接受程度,就需要反思了。就像前些年,一些已迈进而立之年的公司白领,偏偏要在办公室用奶瓶喝水,走入了扮嫩的极端。对此,黄峥曾指出,这可能是彼得·潘综合征了。他们希望自己永远生活在“永无乡”里,不愿意承担责任,于人于己都不利。要摆脱彼得·潘综合征,最好的方法是尽早正视自己,正视现实。首先面对现实,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后果,接受人生的局限,走出依赖、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,增强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。(尤蕾采访整理)